博士生唐思群(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4年11月29日下午在环境馆一楼会议室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
牛承岗 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委员会委员:
王 欣 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李 辉 研究员(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张 长 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瑾辉 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冬波 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秘书:李欣 副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论文题目:生物炭固定化EM菌对富营养化湖泊水-底泥系统中氮、磷、重金属及有机质的环境修复研究
导师:龚继来 教授/博导
富营养化是一种极为严峻的水体退化状况,对水生生态系统、人类幸福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明显的威胁。湖泊是自然界的重要水资源储存库,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极易富集自然界污染物质,特别在长江中下游地带,面临着来自氮、磷、重金属及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的不同程度侵害,这使得湖泊污染的治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针对富营养化湖泊污染治理技术众多,生物修复因其生态友好和可持续性是湖泊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首选方法。本研究创新性地运用多孔生物炭材料来负载和固定高效EM菌,通过提升该复合材料在应用环境中的稳定性,促进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对污染物的吸附、固定及转化去除作用,从而发挥对富营养化湖泊中多种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效果。我们将生物炭固定化EM菌复合材料(BSE)原位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底泥修复中,旨在评估BSE在不同应用条件下对氮、磷、溶解性有机质和重金属的综合修复效果:1)从湖泊季节性变化角度评估BSE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全面考察BSE在富营养化演替过程中对氮、磷和溶解性有机质的整体修复效果;2)从污染物的不同形态进一步探究BSE的潜在环境修复机制,揭示BSE对湖泊中氮、磷和重金属的治理效果及作用机理。这是一项全面且实践性的研究,为富营养化湖泊中氮、磷等多重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思群博士生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篇。
整个论文图表呈现规范,逻辑条理清晰,数据收集详尽,所得结论具备可信度,展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泛的知识面,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此,对唐思群博士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表示热烈祝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