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一个普通老师”———记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李小明教授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4日 阅读: 次
|
|
|
发布者: |
||
“我只是一个普通老师”———记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李小明教授 湖南大学报,2013年12月16日,第2版,总第1334期,记者戴敏 ![]() 人物名片:李小明,工学博士,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课程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科技英语、专业英语。湖南大学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196篇,其中SCI收录51篇,EI收录72篇,ISTP收录9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出版教材和专著各1部。李小明是欧盟委员会水资源创新伙伴计划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2)(memberofSteeringgroup,EuropeanInnova鄄tionPaternship-Water),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委员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人。 九年的博师生导师,他培养出十余位优异的博士生。他专心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多次获得湖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他专注科研,有着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他一直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却让学生学习到了不普通的知识。 科研 向着“应用”奔跑 1982年,李小明考上大学,学习生物技术专业。那时面对的是一门陌生的学科,未来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形状。而一转眼,李小明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前行,从本科到博士,他与环境生物已经结下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在李小明老师看来,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化学、化学工程工、数学、机械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需要运用到最新的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涵盖的面也很广,包括大环境,如全球气候变暖,江河湖泊宏观环境管理,国家战略高度的宏观环境政策制定等,也微观环境污染的治理,如局部局地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局部水环境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环境治理等。 李小明一直对学生强调:把技术和科学融合在一起。“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科学是解决技术之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和科学原理。” 作为一名学者和师者,李小明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在不断鞭策着自己。“科学是严谨的态度。”李小明一直把这当做自己科研的教条。学术从来不讲偶然,不说凑巧,一个未知的实验现象出现,他总是要重复实验三到四次,确定这是一个必然,确实是存在的,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他才会继续研究下去,探寻其中的机理。王冬波是2012届的优秀博士生,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在王冬波读硕士的时候,他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种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现象,围绕这个方向展开的研究,成就了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谈起漫漫科研路,李小明有一点体会颇深:学会放弃。环境科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一般都是研究现象背后的原理,而环境工程其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一旦研究到半途,发现自己所研究的项目没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或者利用价值不大,这种时候就要选择放弃。2005年,李小明在日本进修时,曾经考虑过研究污水中耗氧颗粒物的研究,这个项目在国际上陆续有研究,有学术论文发表,但是他对这个项目的应用价值产生了怀疑。通过与日本同行的交流和探讨,认为虽然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适当关注,但是其实际应用面临诸多问题,很难达到实际应用的程度。“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投入到应用中去,我们不太可能研究如何去摘天上的月亮,我们必须要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导师 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2004年6月,李小明开始了他的博士生导师生涯。弹指一挥,到如今已有九年了。九年的时间里,已有十几名博士生毕业出师,投身到环境科学事业中。作为导师,李小明常常和学生们说:“你们做的是科学研究,作为一个博士生,一个纯粹的科学工作者,不要认为科学离你们很遥远,往前走一步,就是了。”鼓励和引导是他常用的教学方法,也让同学们很是受用。 李小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做科研是我的本职工作”。工作考核、科研项目、学术成果,还有他带的学生,都是他交出的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我觉得自己的性格更适合教学和科研。” 李小明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很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的眼中,培养一名博士生首先需要的是其本人的勤奋。“勤奋才能出成果,科研成果需要实践动手,要经得起考验,将基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这些都需要动手做。”同时,导师本人也需要一个很好的理念。“导师的作用是引导,需要和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这种“引导”式教学思路贯彻在他和学生的互动中,如研究思路的设计、科研过程和写学术论文的写作等。他会教会学生,写论文,需要有像数学论证一样的严谨。发现一个实验结果,我们还需要把其他的可能性一一排除,一步一步证明,方是最负责的态度。“导师应该告诉学生,怎样去做,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老师的建议一般都能给学生良好的启迪。”深谙此道的李小明也正是因为善于引导,善于启迪,带出了一波又一波优秀的博士毕业生。 导师的引导是一盏指路明灯,而对于学生来说,有了方向,还得有动力。李小明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他不止一次强调,对于学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知道这个东西是有意义的,知其所以然,我们就需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它背后的科学道理是什么,有什么科学理论来支撑。”因此,在学生汇报课题的时候,李小明往往会追问到底,并要求学生掌握好科学原理,扎根基础,脚踏实地。 在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中,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整个研究生群体与个体的学习是相互的,思想交汇相同,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很频繁,因此整体的进步与提升非常大。“研究生这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是很大的,封闭式是行不通的。”李小明说道。对博士生而言,群体之间交流固然,但是视野应更加开阔。因此,在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时候,李小明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比起纯学术纯科研的博士生,硕士生的专一性要弱一些,很多硕士生是面向社会的。他曾经带硕士生到食品公司做污水处理设计,或者垃圾填埋场的设计,这是一项社会服务项目,有些项目还获得了省级示范工程的荣誉称号。 “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做科学研究,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李小明对他的学生们说。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们,他总是主张要有一个目标,确定其可行性,然后制定一套详细的计划。“给二十分钟的时间,从甲地到乙地,可以选择走路,时间刚好,也可以选择骑自行车,那么我可以先休息十五分钟,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他打了个比喻。在他看来,实现目标的方式有很多种,没有哪一种是最正确的,只有最合适自己的。他的这一番理论总是能让学生获益匪浅。 生活 做优秀的公民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李小明老师在环境保护方面很有感慨。生活中,李小明评价自己是一个 “优秀的公民”。环境学的他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绝对不乱丢垃圾,一定会节约用水。在德国进修时,李小明注意到了国外和国内的差别:“国外居民用水很恰如其分,同样的三十秒,用水量可以比国内居民差十倍。他们觉得手洗干净了就够了,而我们在这方面较差。”回国之后,李小明总是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希望引导学生做得更好。 学术上的他严肃认真,跳转到生活中,他展现出了自己幽默亲和谦和的一面。对于自己,李小明坦言到:“我有我的优点,也有缺点和不足的地方。”但是对于教学,他的态度却从不敷衍,他说:“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一个大学老师基本的良知和道德水准。”一句简单的话,却掷地有声。几十载风雨,他桃李芬芳,但是他却谦和地说:“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普通的教授,是一个不坏的教授,是一个还有一定水平的教授。”顿了顿,他又补充道:“我就是一个非常普通、再普通不过的人。” “普通”也许是他给自己打上的标签,是一种温和谦逊的品质,而对于他的门墙桃李,他的严谨与专注,他生活的小细节来说,每一份“普通”,都会汇聚成一股值得别人研究、学习的“不普通”。 ![]() |
||
发布时间:2013-12-24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