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聚焦环境学院雷锋管家晏铭老师(记者:廖恺玲俐 范雅伦)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05日  阅读:




发布者:院长
此条新闻已经被阅读过1380次


聚焦环境学院雷锋管家

——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教师晏铭

记者:廖恺玲俐 范雅伦


“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他总是如是轻轻地说道。瘦小的身躯,清秀的脸庞,言语中略带浅笑的时的酒窝,似乎很难将他和曾光明院长口中那个负责整个院后勤工作,管理整个院网络的兢兢业业的“活雷锋”形象联系起来,但是他处理事情时有神的眼睛,仿佛能真挚地看进人的内心,给人难以言说的安定的感觉,让我们丝毫不怀疑他就是那个环境院内人人称颂的称职全能“管家”。



任劳任怨的踏实管家


我认为:一个院好就是每个人都有激情去做事,如果每个人都死气沉沉就会没有起色,同时如果老师们看到发展好,无形中也会越来越积极。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在乎别人看不看得见尽力做到最好,能做多少是多少。——晏铭采访实录


初次见到晏铭老师,是在院长的办公室里,当时曾院长与我们商量有关晏铭老师的采访事宜,明明是为了他开的会,但是晏铭老师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认真地帮院长解决电脑出现的问题,只是偶尔在我们提到他的名字时,稍稍偏过头,简短地回答我们的疑问后,又继续专注地工作,对于我们即将进行的采访,他很淡然,瘦削的脸颊上没有一丝丝欣喜或是激动,仿佛我们正在讨论的那个兢兢业业的活雷锋与他毫无干系,而他只是一个完成了本职任务的普通工作者似的。

曾院长也毫不吝惜对晏铭老师的褒扬,当着晏铭老师的面就开始回忆了晏老师刚参加工作的事情。那年暑假,晏铭就积极主动协助学院相关老师进行长沙市生态规划编制的部分工作。由于他计算机好,主要协助完成了该工作中虚拟模拟部分。这部分工作时间紧,难度大,工作量大。为了赶时间、保质量、上水平,实验室下班后,住在学生宿舍的晏铭晚上经常借路灯通宵加班。就是从那时起,曾院长对这个刚刚留校工作的年轻人有了深刻的印象,“小伙子不错,做事积极主动,爱动脑筋,踏实肯干”。

从了解晏铭老师的学生那里,我们得知,晏铭老师的工作时间远远不是他所说的“正常”上班时间,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他都在院里忙工作,甚至是周末的白天他也在院里。他就像是一个全天候保持工作状态的踏实管家,不管是哪里出了问题,他都能在第一时间着手解决。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随晏铭老师一起去参观了院楼,在经过“环境微生物技术实验室”的时候,一位学长向晏铭老师指出实验室内悬挂着的灯座,缠绕的电线只剩下单薄的一根连在皲裂的墙体里,一阵风轻拂过,灯管微微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掉下来,而灯座下面就是那名学长的办公桌。晏铭老师在查看了灯座的情况后便立马去解决这个问题。

他从工作以来,一直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不仅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浅笑着默默付出,从学院最初的环保所两层楼装修改造工作,到后来东、西两栋新实验室的建设;从环境院本科教学评估实验类材料的精心准备,到学院省级和部级本科教学示范教学中心的申报获准、建设与迎评等大量细致的工作;在学院全体老师的科研设备采购任务中,从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优化到提交采购申请,从仪器设备的验收安装到设备的运行、调试及培训,晏铭老师都亲力亲为……他就是这样无私地把为大家做实事看作是理所当然,甚至已经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一个人。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晏老师不断地强调“没做什么,都是些小事”,而其他接受采访的同志也表示,晏老师获得校优秀工作者之类的荣誉称号,从来不对别人说,包括这次采访,也没有见到晏老师有任何表现。也难怪学院老师们,毫不忌讳当面当众对晏老师的大力赞扬,晏老师从来不居功自傲,视一切工作为理所当然,不骄不躁,任劳任怨,他就是这样一个踏实得让人心安的管家。


面面俱到的细心管家


“我们院琐碎的小事90%以上都是晏铭老师帮助完成的。” 这是院长曾光明教授、院党委书记刘云国教授对晏铭老师的肯定——晏铭采访实录

进入环境学院。首先就看到得到大厅一楼放置的教师信箱,由于南方春季回潮,与地面“亲密接触”的信箱底部很容易受潮生锈而磨损,并导致地面出现锈迹。这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尽管也有热心的老师建议整体做个底座把信箱托起来,但由于这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费力,具体实施没有专门的人去做。不过这事儿晏铭老师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他琢磨怎么能既解决信箱底部生锈的问题,又节省成本。后来,晏铭老师决定给信箱做几个“木头脚”垫起来,他打电话给做信箱的厂家,告诉对方“木头脚”的尺寸,请他们做好并安装。为了信箱整体美观,“木头脚”还被晏铭老师亲自刷上了漆色,保持色调一致。虽然事后,曾院长还时常调侃晏铭老师说他刷油漆不称职,地板沾上了很少几滴。但含笑中满是对晏铭老师的赞赏与肯定。

“晏铭老师是个做事特别有心的人。不光是信箱的事情,学院很多琐事他看到了就会去做。”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云国教授说,院里实验室哪里下水堵死了,桌子凳子设备哪里螺丝松了,院里实验室哪里门坏了,院里进门的地方哪里积水要加个垫子防滑,院里哪里有防水防火防盗的隐患,哪里灯不亮了,晏铭老师自己能弄好的都自己弄,无法处理的,晏铭老师会请有关公司的技术员师傅尽快处理。

在给我们讲解院发展采访过程中,晏老师带我们走下楼梯,在楼道里看到打开的窗户,他顺手把窗户关上,也将窗外的凉风和微雨阻隔在外。这过程当中,他只是微微低垂着头,继续给我们讲解环境院在短短十年内的迅速发展,仿佛刚刚的动作就和他的呼吸一样正常,并没有什么特别。

然而,据我们的采访了解,晏铭老师在工作上其实仅仅是一名实验师。其实,他所作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学院基础设施的维护,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基本工作范畴,但是他不仅完成这些工作还积极处理自己注意到的所有力所能及的琐事,甚至是处理房屋漏水。或许用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来形容他,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乐于助人的热心管家


“晏铭老师,请问您的工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做这么多事您没有加班吗?”
“就是正常上班的时间呀”
“那您不会做这么多事会觉得累吗?”
“不累呀,我觉得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到一种快乐。”——晏铭采访实录


提到晏铭老师,院里的学生和老师无不称赞有加,都觉得晏老师,平易近人,在采访之前,我们多少因为他老师的身份而觉得有些紧张,可是见到他后,他含笑的眼睛,浅浅的酒窝,随和的语气,让人觉得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谈心,初时的严肃紧张的气氛被一扫而空,虽说是第一次与晏铭老师面对面交流,他的随和却让人没有丝毫别扭,仿佛我们认识已久,今日只是一场老友的重逢,甚至在采访结束时,他都不忘笑笑的嘱咐我们要是以后有什么关于实验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找他。我们不禁感慨,像晏铭老师如此真诚的热心肠的确是不多见了。

在对晏铭老师周围的人的采访中,我们得知,这位“管家”看似瘦小的身躯,不知投注了多大的热情在帮助身边的人上。

范长征老师说:“办公室灯管坏了,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找晏铭;平时工作生活上大家有什么困难都相互照应,他都主动分担。”前不久,实验室一位女老师脑淤血患病休养,晏铭就和实验室其他几位老师一起把这位老师的实验课程、学生实验指导工作接了过来,替她分担。

实验室同事路培老师说,有什么事找晏铭帮忙,他绝不会因为麻烦找托辞推掉,而是尽可能想办法解决。但也因为这样的琐事占用了晏铭不少的个人时间,但他却毫无怨言。

同学们心里的晏铭老师对实验室大大小小的事情特别清楚,譬如小到实验用的水浴锅去哪里借用,溶剂去哪里取,气质联谱仪怎么操作,大到公共平台的开放实验,部分精密分析仪器的使用等等,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喜欢找晏铭老师。“晏老师人很随和,他熟悉实验室情况,有问题找他,他特别耐心的讲解。

随手关掉楼道的窗户,路过时熄灭走廊不必要的灯,捡起地上的纸屑,想方设法在院里营造出家的气氛,简简单单只想与人方便,与那些舍命救人的事迹相比,也许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大的大事,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真正的“雷锋精神”呢?助人为乐、热情似火、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是雷锋精神的内涵,而晏铭老师从细节入手,细微全面地关注院建设,时刻像一位管家一样为学院建设奔波忙碌,这更是对雷锋精神的鲜明立体形象的解释。

伟大出自平凡,或许这就是人们都不住称赞晏铭老师的原因吧,也许分开来看,他做的只是零零碎碎的琐事,平凡得恍若浩繁星空中的一点闪亮,可是,就是这么多的一点一滴的平凡,点缀成深蓝夜幕中的伟大星空。

3月学雷锋月早已过去,晏铭老师仍旧过着看似平凡的每一天,奔走于院楼各个角落,可谓那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虽然已许久没有看见这位全身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院“管家”,可他给我们实在是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今,游弋在湖大各个楼栋,偶尔看到过道墙上因长久无人打理而歪斜的挂像时,我总是不经意地去想,如果晏铭老师在这个院楼工作的话,一定不会有这样被人忽视的角落,思索间,仿佛又看见了晏铭老师浅浅的酒窝浮现出暖暖的微笑,如同阳春雷锋三月的和风,轻轻地拂过心头,留下挥之不去久久的感动。想着,我不经意伸出手微微把它扶正,就像晏铭老师所说“随手做点事”。


发布时间:2012-09-0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