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长曾光明教授清华大学参加首届全国环境学科建设研讨会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7日 阅读: 次
|
|
|
发布者: |
||
2007年12月15日-16日,院长曾光明教授到北京清华大学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参加了首届全国环境学科建设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其他代表有清华大学钱易院士、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克斌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余刚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副主任胡洪营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和市政与环境学院院长任南琪教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郑正教授、南开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周启星教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周祺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党志教授、武汉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侯浩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贾永刚教授、厦门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袁东星教授、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季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程水源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杨志峰教授和浙江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教授等等。 这次会议由美国哈希公司赞助,清华大学承办,属小型高层会议,会议代表不能代替。会议主题是“世界一流环境学科的特点”。院长曾光明教授在全院有关师生电子邮件讨论的基础上,在会议上也作了认真发言(附后),论点和观点得到与会代表肯定。 这次会议,清华大学作了认真安排,接待工作也十分仔细。哈希公司的代表、清华大学的郝吉明院士、贺克斌教授、余刚教授及胡洪营教授参加了欢迎晚宴和午宴、研讨会、北京之夜晚宴剧场所有活动。由于航班原因,院长曾光明教授14号下午提前抵京,郝吉明院士及胡洪营教授也专门设宴欢迎。 ---------------------------------------------- 世界一流环境学科的特点 曾光明,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提到了环境学科建设。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责任。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已作了高度概括,即“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相应于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环境学科的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世界一流的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开展世界一流的尖端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 因此,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该具备以下9大特点: 1. 要有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是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应该在国际上体现出公认的水平和信誉,能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杰出贡献。对本科生,在加强其掌握环境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促进其对世界环境问题的关注,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生,应该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定应该要在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和(或)申请和(或)获得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培养的学生因该具备独立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即具备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竞争能力(精神)。 学生培养质量得到国际学术界和雇主认可。 SCI论文是判断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创新最重要的指标;发明专利是判断科学技术实际应用创新能力大小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用发表高水平国际SCI论文和申请或获得(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来衡量创新人才(学生和老师)是一个最客观并且也是国际上最广泛接受的标准。 2. 要有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师资队伍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具有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师资队伍,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师级环境领域的学者,其中许多应当是世界知名的环境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且,这样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应该在科研和教学上同样出色。主要学术带头人应该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的号召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高度重视人才高原的形成,依靠汇聚一流名师,提升学科水平。在北美,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系(院)都只有几个不多的名教授,但却可以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别的世界一流学科也非常类似。比如,加州理工学院1891年建校时是一所面向洛杉矶市帕萨蒂那区的社区技术学院,1907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原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埃勒尼•海耳当选为该校董事会董事。他提出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上,制定各种鼓励研究与创造的奖励制度,面向世界广纳名家大师来校任教。他们先后请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委员、著名物理化学家、MIT教授会主席阿瑟•诺伊斯任化学学科带头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密立根任院长兼物理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加州大学地质学家约翰•布瓦尔德、查斯特•斯托克、哈利•伍德、物理学家查尔斯•理奇特、数学家本诺•古敦伯格等进行地质学的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哈佛大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及经济学部主任威廉•本内特•莫罗领导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的建设和研究,现代航空航天工程学先驱西奥多•冯•卡门领导航空航天科学及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前身)的建设和研究,20世纪最杰出的生物学家托马斯•摩尔根负责生物学部的筹建和发展,并由海尔负责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建设,这些名家大师不仅自身积极投入到加州理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建设中去,而且还为学院吸引来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学者。由于有了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学院的学科水平迅速得到了提升。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校的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在美国民间或新闻媒体所进行的大学学科排名中,基本上都列全美第一。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的“2000年全美最佳大学排行榜”上,加州理工学院名列第一,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大学。 正如钱学森近期所指,“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对于一流的环境学科,其领军人物和核心团队的素质与能力往往是该学科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一流的环境学科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必然是全力以赴,对所拥有的人才必然是全力呵护,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科研环境和排除不必要的干扰,确保他们能够长期的安心工作。 3. 要有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学研究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具备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要具备一流的实验室设施,研究领域应该定位于学科前沿。在研究内容上反映时代特色,体现创新思维,注重对新材料、新方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在研究中既注重软件技术,也注重硬件技术。注重有关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没有高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科发展。 整体上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能见度, 包括论文经常出现的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 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有较多的学者参会。 环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无不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成就。环境学科基本不具备在基础学科领域内的创新性研究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强行追求这样的能力。然而,对基础学科关键成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环境学科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潜力。任何一个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必然在至少一个基础学科领域内(或方向上)有其它环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实力,使该学科始终能以最高的效率去跟踪、吸收和运用这一基础学科的最新进展,从而保证该学科在环境领域相应方向的长期领先地位。这一实力(或特色)应该经常反映在该学科的高级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在其科研活动的起点和方向上。 能够开展与国际重大环境问题相关的研究,能为世界性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在世界环境领域具有较高的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和科研发展力,能够取得影响环境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的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能够在国际一流杂志如Science,Nature等,以及国际一流的环境杂志如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Water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学科的科研学术实力强。环境学科实力与竞争力应该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等硬指标来评价,而不是或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多少来判断。而世界一流环境学科在这几方面都有较高的评分,尤其是美国的大学。 科研生产力用近年(3年、5年、9年、11年)来发表论文数(ESI收录论文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反应该单位或学科对世界学术交流量的贡献,而且被ESI收录的论文都是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各论文发表的期刊也在该学科有着显著影响,所以相对来说,这些论文都是较高质量的论文。 科研影响力用近(3年、5年、9年、11年)发表论文总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和进入排行的学科数这三个指标来衡量,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特别注重质的方面,被引次数高低正是反应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进入排行的学科数越多说明该单位的影响面越大,学术辐射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关注就越多。 科研创新力用热门论文和专利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热门论文的产生必然说明此论文是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是一个单位或学科富有朝气的源动力。专利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有新颖性,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是转化为生产力最宝贵的知识财富之一。 科研发展力用高被引论文占有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其中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论文发表数,该一比率越高说明该单位在以后发展中有可能生产出更多优秀的论文,有能力持久保持该学科的核心地位。 由于环境学科起源于欧美,在国外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在传统的水气等污染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我们的环境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在传统的环境学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需要进行长期且高昂的资源投入。但是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导致了许多新的环境学科分支领域的衍生和发展,比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芯片(传感器)技术、生物信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在这些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时,可以抓住新兴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特色的环境学科建设,培养和汇聚一批优秀的环境人才,创新管理机制。 4. 要有世界一流的生源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具备世界一流的生源,能够吸引国际国内大量的优秀人才,本科生和研究生,尤其是研究生,前来留学,并参与到研究中来。 5. 要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具有国际化视野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具有广泛的国际联系,能够成为世界环境学科的学术交流中心,要能够经常(每年1-2次,或2年1次,或3年1次)承办有影响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要出版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刊物要被SCI收录)。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学生和教职员要有经常的国际化流动。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上越是一流的大学就越是最开放的大学。他们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开展最活跃的学术交流。 闭关自守会使学科的办学水平失去提高的机会。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之间学生和教职员的交流及学生和教职员间跨国际,校际,跨学科的流动应该是经常的。 一流学科的优势源于其本身一流的教学科研实力,更得利于其超一流的合作交流能力。学科交叉性是环境学科的本质特征,这也决定了该学科必须具备比基础学科更开阔的眼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往往对自己的局限和国内外其它机构的优势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因此在人员互访、合作培养、联合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合理的长期规划。 6. 要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具备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由于环境学科知识涉及到许多学科的交叉,一流的环境学科应有一流的管理。领头人应该具备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的,且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从而汇聚人才,也汇聚知识,而且是跨学科地汇聚知识。要能够承担并管理大型国际间合作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项目。 7. 要有世界一流综合性特点突出的学科交叉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应当具备世界一流综合性特点突出的学科交叉。化学、物理与生物学交叉,理科、工科与农科综合,可产生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环境学科是一门复杂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学科,牵涉到化学、地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并与各学科交叉成各类边缘学科,新的创造、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 8. 要坚持综合效益原则,强调产、学、研结合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要坚持综合效益原则,强调产、学、研结合。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功能上都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密切结合,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地统一为一体,不仅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杰出的社会精英,而且创造了许多划时代的科学和技术成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奠定了崇高的社会地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如,麻省理工学院自建校之日起,就把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自始至终坚持面向社会需要进行教学和科研。一百多年来,MIT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工程师、企业家、教育家、科学家,其中,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人。 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在全国乃至全球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中起到重大作用。 对工业界,社会层面具较大的影响力。目前中国高校的社会功能部分被边缘化。尽管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很迅速,但是在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大学发挥的重大作用,或者大学这一群体发出的声音,还不够大。 尤其在当前快速的经济发展背景中更需要环境学科界的学者,教授发出声音,来积极的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9. 要有学术自由和学术研究自主权 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一定要保障学术自由的环境不受影响。剑桥大学前校长阿什比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学科的发展也是一样,它也是遗传和环境的结晶。学科建设作为一种促进学科发展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继承学科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要营造一个适宜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样,教授们才能自由地开展科学研究,从而促进学科水平的迅速提升。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所说:“只有具有安全和自由保障的学者才能探求科学真理。综观各个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具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学术上要创新,必须给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进学科建设。如德国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是从2005年开始在德国首先实施大学自主权的独立法人大学。联邦州政府负责每年拨款,开支由大学自主,每年向州政府报告。 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曾阐述人才大于资本大于资源的道理。在以上列出的世界一流环境学科的9条特点中,世界一流环境学科具有世界一流环境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和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师资队伍2个特点是最重要的。 |
||
发布时间:2007-12-17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