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16年6月20日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讲座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0日  阅读:


             
           


           



院长 (通知)  
           此条公告已经被阅读过691次
           
         

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讲座
 
  时间: 2016年6月20日(星期一)下午14:30;
  地点: 环境馆一楼会议室;
  题目:河流水生态研究及新课题;
  主持:曾光明教授院长。
 
  欢迎有关老师、同学积极参加。  
 
  ----------------------------
 
      王兆印教授,中国首批博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国际水利学会副会长、环境水力学分会主席,,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泥沙研究学会首任秘书长、现任副主席,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WASER”前主编。研究领域: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高含沙水流及泥石流,植被-侵蚀动力学,河流生态学,河流综合管理等。
 
      自1979年研究高含沙水流和泥石流,建立了包括伪一相高含沙水流、紊流型两相高含沙水流、层移质运动及泥石流运动的高含沙水流运动理论体系。发现了高含沙湍流的分层规律、脉动频谱、高含沙遏紊和减阻机理。在圣维南方程基础上推导出了非牛顿体的小扰动方程,证明屈服应力使扰动放大,导致高含沙水流流量震荡和形成滚波。建立了包括伪一相高含沙水流、紊流型两相高含沙水流、层移质运动及泥石流运动的高含沙水流运动理论体系。
 
      从1997年开始,王兆印及其研究小组致力于河流生态和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创立了植被-侵蚀动力学,将各生态应力定量表达并且统一在植被-侵蚀动力学方程组中,并在此基础上他开发了植被-侵蚀状态图,可以预测流域植被在生态应力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回答是否和究竟花费多大努力才能改变植被状态。
 
     自2003开始河流水生态和河流健康的管理研究。王兆印采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和鱼类作指示物种,提出了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及计算方法,发现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栖息地多样性的关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4个原则:增加河水流动时间(增加阻力)、减少产沙和输沙、增加栖息地的多样性和连通度、和增加景观多样性。他在河流生态学的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多次在国际水利和生态学大会作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
 
     2007年以来,王兆印致力于研究山区河流消能减灾,尼克点的发育和阶梯-深潭系统,分别在云南小江、四川绵远河、广东东江和西藏林芝建立野外试验站。研究尼克点对西南河流稳定的作用以及利用阶梯-深潭系统对山区河流进行泥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他提出了以消能为主导防治泥石流的思想。他的研究小组2009年在四川震区清平乡文家沟巨型滑坡体泥石流冲沟里采用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消能防治泥石流,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采用传统方法建设20座拦挡坝的对比案例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近年来,王兆印六次上青藏高原,进行青藏高原河流地貌演变和生态的研究。   王兆印发表中英文论文300多篇,学术成果具有国际影响,曾经20多次被国际水利学会大会、国际泥沙学术讨论会、国际生态学术讨论会等邀请作大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授予清华大学他2011年度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奖励他“在高含沙水流、泥石流、植被侵蚀动力学、河流生态与恢复、以及河流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特殊贡献,特别是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在中国及全球复杂环境下的侵蚀和泥沙问题的明显进展。”他还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野外科技工作者称号。
 
  ----------------
 
  王兆印教授简介:湖南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11月19日于复临舍201报告厅应邀作了主题为“河流研究新挑战”的讲座 ( 2009年11月16日国家首届国家杰出青年、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到环境学院讲学 )。
 
      王兆印教授,山东济南人,1951年10月出生。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首届国家杰出青年、清华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研究员。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王兆印教授简介
  (实际发布时间:2016-06-13)


发布时间:2016-06-2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