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热烈祝贺博士生周成赟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08日  阅读:




发布者:院主任
此条新闻已经被阅读过20次

博士生周成赟(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0年4月03日晚采用网络视频连线的方式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
牛承岗 教授/博导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委员会委员:
尹笃林 教授/博导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彭 兵 教授/博导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汤 琳 教授/博导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 长 教授/博导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秘书:
李欣 副教授/博导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周成赟博士生论文题目:聚合物氮化碳的设计及其在可见光下降解水中抗生素污染物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导师:曾光明 教授/博导 黄丹莲 教授/博导

大量的抗生素进入到水体环境,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及潜在的风险。因此,寻求高效、易于操作以及较低成本去除水体中的抗生素污染的技术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任务。对于抗生物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涵盖相转移技术、生物降解法、高级氧化法、光催化降解法等。将以上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光催化技术具有节能、易操作等优点,但是光催化剂的性能受光吸收及光生电子分离效率限制。因此,开发光吸收范围宽广且电子分离效率好的催化剂是水污染控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寻找一种简单且大批量制备的光催化剂显得尤为重要。氮化碳(PCN)是一种有机聚合物光催化材料,原料来源广泛,制备方法简单,生物友好性较好。该材料结构具有良好的可修饰性,可以通过改变PCN的前驱体来实现对PCN化学结构及电子结构的调控。本课题旨在寻求基于改性PCN对水体环境中的抗生素的去除技术。本课题通过几种调控方式对PCN的结构进行改性调控来实现对水体中的几种典型抗生素污染物进行去除,研究了调控方式对PCN电子结构、化学结构及形貌结构的影响,探讨了PCN光催化体系对水体中的磺胺二甲基嘧啶与四环素的去除过程的作用机理,最终为实现污染水体中的磺胺二甲基嘧啶与四环素的去除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为功能材料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可能。

周成赟博士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具有很好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硕博连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及导师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 (2篇)、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篇)、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篇)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其中,ESI热点论文6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中科院一区8篇, 2篇论文被评为2018年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授权1项。

攻读学位期间曾获上海同济高廷耀环保科技发展基金会杰出青年博士奖学金,奥加诺奖学金,南京大学紫金全兴环境基金会优秀学子奖,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奖励;主持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

该学位论文选题新颖,创新性强;实验设计合理,论文结构规范恰当,逻辑清晰缜密,数据分析透彻,图表直观规范,结论正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体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此,对周成赟博士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表示热烈祝贺!





发布时间:2020-04-0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