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热烈祝贺博士生朱子倩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7日  阅读:

博士生朱子倩(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4年5月24日晚在环境馆一楼会议室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

牛承岗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委员会委员:

尹笃林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彭兵教授、博导(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张长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春平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赖萃副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秘书:李欣副教授/博导(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朱子倩博士生论文题目:微生物对河流复杂氮污染情景的响应机制研究

导师:梁婕教授、博导

近年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显著改变了全球氮循环过程。水体中氮的过量输入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空气质量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微生物介导的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水体氮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及贮存特性对于河流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及功能特性有显著影响。然而,由于自然环境中污染物来源的多样性,河流中的含氮污染物分布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其对微生物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阐明。因此,围绕微生物对河流复杂氮污染情景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流域水文模型分析了河流含氮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并基于此探究了河流微生物对含氮污染物具体来源、污染物陆-水传输方式、氮源季节性变化及流域贮存遗留氮输出的响应机制,并评估了使用环境微生物特征进行含氮污染物溯源的可行性,为水体自净效率提升及污染物精准溯源提供了新视角及相关理论基础。

朱子倩博士生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SCI 2022 IF=11.36)、Water Research (SCI 2022 IF=13.40)等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围绕微生物对河流复杂氮污染情景的响应机制,本研究成果具有如下四个层次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阐明浏阳河流域含氮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厘清其具体来源与比例,系统评估浏阳流域污染现状;其次,基于浏阳河流域污染现状的分析结果,深入探究氮污染来源及陆-水传播途径等污染情景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次,针对遗留氮这一特殊氮污染情景,分析其对微生物群落组装机制、替代稳定状态转化及氮循环代谢途径的遗留效应,识别水环境状态突变的时空“热点”区域;最后,基于以上微生物对河流复杂氮污染情景的响应机制,构建基于微生物宏基因数据的机器学习污染物溯源方法,为污染源数据缺乏的欠发达的地区提供源追踪技术支持,提高全国范围内水体氮污染治理水平,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论文选题符合国家需要,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范畴,文献综述基本概括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可行,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先进,技术路线正确,数据翔实,具有较大的工作量,结论基本可靠;论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行文流畅,写作规范,反映作者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此,对朱子倩士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表示热烈祝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