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科学网:江明院士疾呼狠杀研究生滥发综述之风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05日  阅读:




发布者:院主任
此条新闻已经被阅读过1320次


江明院士疾呼狠杀研究生滥发综述之风
科学网,已有 27398 次阅读 2014-9-5 11: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江明院士今天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胡爱国教授科学网微博撰文,疾呼狠杀研究生滥发综述之风。江明院士该文的观点不一定都对,该文的用词也不一定都合适,该文的行文也不一定严肃、严谨和负责!江明院士是大教授、大院士,该文中可能也还有一些正确的观点。期望我们全院师生认真学习该文中正确的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更加扎实,更加努力,戒除浮躁,既要在高水平的国际刊物上发表更多的高水平的综述论文,也要在高水平的国际刊物上发表更多的高水平的实验计算研究论文,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学院 院办公室,2014-09-05 )

题记:研究生广泛阅读文献本是件好事,但是以写所谓的高引用综述为目标读文献则完全背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复旦大学江明院士对这种新型的科研浮躁深感忧虑,撰写了以下文字,在几个微信群里发布了。江老师未在科学网上注册,为此,按江老师嘱托,将他的原文全文转帖在这里。

科研浮躁一范本

人人都在说当今做科研浮躁,可哪些是浮躁,浮躁到什么程度还是众说纷云。近见网上流传湖南大学环境学院4位硕士生和2位博士生介绍发表"高引用评述文章”的"经验",可说是大开眼界,对科研浮躁算是有了更形象的了解。经查,网传文章来自该学院的网站上(http://ee.hnu.cn/eeold/php/news/detail.php?id=3088),故并非他人杜撰,也不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目前学术期刊,也包括一些高水平期刊,为提高影响引子都在花大力组织评述文章发表,这就使一些渴望少花力气赚高影响因子的人士浮躁之欲望膨胀起来,以致目前评述文章数快速增长,已成泛滥之势,同一主题在不同刊物上的评述竞相刊出,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实际价值持续下滑。我与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谈及这种乱象,都觉担忧。此风实不可长!

我以为,一篇高水平的评述必须是以作者们在此领域深入工作和对课题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思考为基础的(这一认识被上述"经验"一文评为"误区",遭重点批判)。对于从未接触实际研究的学生来说,要求在入学不久就写出高水平的评述是不实际的。湖南大学环境学院部分老师鼓吹这获得”高引用"论文的"经验",属于误导,后果堪忧。 实际上该"经验"引以为傲的那几篇评述刊登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化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评述类期刊中是属低档次的。这"经验"一文充斥着功利和投机。如公然宣称,发表高水平综述不一定要好的基础,不一定要实验和计算,甚至也不要自己的研究工作。作为支持这种论点的实例是,某学生的发表的评述中含参考文献400篇,但作者实验室的只有一篇!这些通常的发表评述的要素都可不要,那么要的是什么? 据“经验”一文所述,要的是"出成果的欲望和冲动";要的是不做研究就能编造出"创新点"和"形成自已独立见解"的奇才;要的是善于引用"牛人"的工作,因为可能就是审稿人;要的是尽量引用Science和Nature以装点门面。"经验"还鼓吹文章投稿根据影响因子从高到低一步步投下来,说这样可以"赚论文""赚经验",公然把这种不良倾向树为标杆......

作为一名指导过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的导师,对这堪称浮躁之典范的一系列谬论觉得实在难以容忍。

可爱的同学们,你们被误导了!

复旦大学 江明

江明简介,1938年8月生,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此后历任化学系助教、讲师,材料系讲师、副教授、教授,高分子科学系教授,1979~1981年英国Liverpool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Macromolecules》,《Polymer Journal》国际顾问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高分子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应用化学》编委;曾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担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学》、《高分子科学的近代论题》(编著)及《大分子自组装》(合著)等书籍。主要从事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多尺度相结构研究。提出“高分子相容性的链构造效应”,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提出和证实了氢键相互作用导致的不相容-相容-络合转变。在大分子组装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聚合物胶束化的新途径,获得了核-壳间由非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胶束和空心纳米球,形成了胶束化的“非嵌段共聚物路线”,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和采用。应邀在国际知名和权威性的化学及高分子期刊上就迄今从事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撰写了评述。2003年因在“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研究中的成就作为第二得奖人与香港中文大学吴奇院士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此前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甲类)一等奖(1996)和二等奖(1989)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7)。 发表论文220余篇。先后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硕士40余名。

江明院士疾呼狠杀研究生滥发综述之风


发布时间:2014-09-0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