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23级博士生何中昊的论文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刊出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阅读:

第一作者:何中昊 2023级博士生

通讯作者:汤琳教授

论文DOI10.1016/j.jclepro.2025.146822


图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汤琳课题组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发表了题为“Intelligent prediction of food waste compost maturit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based on rapid detection process metrics”的研究论文(10.1016/j.jclepro.2025.146822)。该研究针对传统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检测周期长、难以实时调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检测过程参数的智能预测方法。研究首次将供电子能力与得电子能力引入预测模型,构建了可实时应用的腐熟度智能预测框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验证集上取得了R² = 0.9861的优异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模型解释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堆肥时间、温度和得电子能力是影响腐熟度的关键因子。该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快速检测智能预测过程调控的全流程耦合,为工业化、智能化有机固废堆肥管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智慧环境工程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全文速览

本研究构建了首个基于快速检测过程参数的机器学习腐熟度预测框架。模型在验证集上表现出高精度与强鲁棒性,优于传统融合模型。该成果为实现堆肥过程的实时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可行路径,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与推广潜力。

图文导读

一、模型训练及测试

undefined

Figure 1. Comparison of training set and test set prediction effects of representative RDPM model using LightGBM (a) and GDR (b), fusion model using XGBoost (c) and kNN (d). The closer the point to the diagonal y = x means the higher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LightGBM-RDPM模型在测试集上取得 R² = 0.9775RMSE = 4.48MAE = 3.49,验证集高达 0.9861,为现有模型最高值。相比融合模型(R² = 0.9774),仅利用7项快速检测参数即可实现同等甚至更优预测性能。说明简化输入并未削弱模型精度,反而提升了鲁棒性与实际可用性,为实时在线预测GI奠定基础。

二、模型解释性分析

Figur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duration time (b) temperature (c) EAC and SHAP values in RDPM model, (d) moisture (e) pH_initial (f) duration time and SHAP values in fusion model. The curve represents the fitting function for the data.

SHAP结果表明,持续时间(DT)、温度(T)与得电子能力(EAC)是GI变化的主控因子,平均贡献度分别为 49.3%17.5%16.8%GIDT增长先升后稳;温度 < 50 ℃时促进腐熟,> 60 ℃时抑制微生物活性;EAC升高促进腐殖化进程。结果表明电子传递增强与适宜温区协同驱动腐熟加速,为AI化过程调控提供参数依据。

小结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快速检测参数的智能腐熟度预测模型,通过引入可在线监测的传感指标,实现了堆肥过程腐熟度的高精度实时评估。该模型在验证集上高达0.9861,具备优异的预测性能和泛化能力,关键驱动因子包括堆肥时间、温度和得电子能力。模型仅需少量易获取指标,无需复杂检测,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与可扩展性,适用于工业化堆肥系统的实时调控,为有机固废处理的智能化管理与碳减排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