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发布日期:2004年06月05日  阅读:




发布者:系主任
此条新闻已经被阅读过156次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顾德伟)

  今年6月5日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其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
的“行动计划”,规定了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同年10月,第27届联大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目前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105.9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海洋不但为人类提供无尽的鱼类和其他生物资源,而且还吸收和稀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海洋资源正在逐渐枯竭。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十年内,全球人口增加了一倍多,而捕捞量却增加了近5倍。全世界17个主要渔场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它们可持续的能力,其中9个渔场已处于衰退状态。目前全球海洋已损失了90%以上的大型海洋鱼类。此外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1000多万吨(约占世界石油年产量的5%)、汞1万多吨(比目前全世界的汞产量还高)、多氯联苯2.5万吨、铜25万余吨、锌390多万吨、铅30多万吨等。这些物质进入海洋后,导致有的海域海水丧失自净能力;有的海域赤潮频繁,鱼类大量死亡;有的海域海水变色变臭,细菌大量繁殖等。海洋环境的恶化还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有专家指出,海洋空间继续污染下去,将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能生存。人们应该认识到:保护海洋,就是保护自己;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完)(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4-06-05

关闭